十七、认证的结论和周期分别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有效期为6年。
十八、认证结论的用途是什么?
通过第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
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袋,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视同面试合格。
通过第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
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将为政府、高校、社会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
十九、什么是“OBE”教育模式?
OBE,是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OBE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定的原则性理念,即“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认证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二十、“产出导向”中的“三个三”指的是什么?
“三个三”指“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
(1)三个产出:指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对接毕业要求
“产出”学习成果、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2)三个支撑:指“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3)三个评价:指“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二十一、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师范类专业应该做好“六个对接”:
(一)“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ü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
ü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
ü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二)“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
ü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
ü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
ü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二十二、认证的“主线”和“底线”要求是什么?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关于修订2021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申请书>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的说明》中强调,师范类专业认证要落实“主线”和“底线”要求。
(一)“主线”要求
更加明确地厘清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逻辑主线。针对培养目标对应外部需求、课程设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实施与考核支撑课程目标等3 个关键、薄弱的环节,提出新要求:
(1)说明调研需求预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关联关系;
(2)明确课程与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3)说明用于重点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实践环节的关键支撑作用;
(4)依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修订教学大纲,形成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支撑关系;
(5)按照“产出导向”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
简单来讲,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为认证“主线”。“三个目标”“三个支撑”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二)“底线”要求
强调建立面向产出评价改进机制的“底线”要求是专业达到认证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将“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作为申请受理“门槛”。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保证产出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说明基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而开展的持续改进工作。
简单来讲,把以评学、由外到内的评价、持续改进报告为基础的质
量监控机制和以三个达成为基础的持续改进机制作为认证“底线”。
二十三、认证中“学生发展”指标项应关注哪些内容?
应关注: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6个方面。
二十四、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二十五、师范类专业如何做好“持续改进”?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专业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认证标准指标内容贯穿了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人才培养工作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确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
(一)“三个跟踪”
ü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
ü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
ü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二)“三个转变”
ü推进从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基教学生/学校/教师)转变。
ü推进教师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学了/重能力养成)转变。
ü推进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二十六、认证关注的“三个机制”健全是指什么?
第一个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学习成果)。
第二个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
第三个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
二十七、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
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
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并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十八、师范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一)践行师德:包括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
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
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学会教学:包括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在中小
学(幼儿园)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小
学(幼儿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学会育人:包括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
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原理与
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综合育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
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
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
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二十九、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一践行三学会”是师范类专业对所培养的合格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对毕业要求的进一步概括。
“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三十、认证对专业教师有什么新的要求?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三十一、认证对师资队伍有什么要求?
(1)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 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2)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3)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4)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三十二、为何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