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教高〔2020〕314号),进一步推动教师提升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引导教师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层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统筹做好各学科、各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到每门课程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力争通过3年建设,立项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选树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程,遴选一批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科研成果,建成一批成果丰富、榜样引领、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院系,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全校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推动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全面确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全面形成,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基本原则
(一)统筹推进,分类指导
学校统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学院要认真做好本单位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切实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努力构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
要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切实落实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公共基础课程。要着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把握关键,精准施策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教师胜任、善任、乐教、善教,通过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专业课教师应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及目标中,将课程建设与思政育人有效结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三)创新方法,注重实效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增强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五、任务举措
(一)明确课程思政主体,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要以建设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为保障,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把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体系。要组织引导教师通过文件学习、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外出培训等方式,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要通过立项研究、优秀评选、典型选树等方式,调动教师提升师德修养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教师立足教书育人主业,聚焦专业建设和课程课程,切实从“育才观”向“育人观”转变,不断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和本领。要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发挥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立项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评选一批先进典型,鼓励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考核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教师传授的思政元素知识能够让学生自然接受,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思政热点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载体和新机制,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布局,建设一批课程思政优秀课程,评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推动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要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除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外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根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设计相应教学元素,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在考核评价上。要细化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要遴选打造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样板课程。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院系考核、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评价指标,培育一批实施课程思政成效显著的示范院系,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三)立项教学改革项目,彰显课程思政成效
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针对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以增强相融性、互通性和针对性为重点,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资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中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基地作为必要的育人环节,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重点考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处、团委、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完善激励机制
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通过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团队评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